2019年3月1日星期五

減低長者重覆入院 – 成立外傭家居照顧隊


        香港已經進入一個高齡化社會,長者漸多令社會的醫療及福利負擔沉重,而長者佔整體社會比例越高,也代表勞動力佔比越低,可以抽調到去照顧長者的勞動力也相應減低。不過,香港政府似乎仍然未準備好如何應對日漸老年化的香港,面對近日醫療系統超負荷、醫院硬件床位不足等社會實況,希望令到相關決策當局盡快商討並落實一個全面的照顧長者方案。

        落實全面照顧長者是一個涉及龐大開支及家庭倫理支援的話題,今天,筆者只集中討論如何有效減低長者重覆入院的服務模式,可供有關當局放入整盤照顧長者方案內作考慮。

        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平均住院人數六倍於六十五歲以下組別,長者因應自身機能退化,佔用普通科門診、專科門診、復康治療等的機會也較大,處理好長者的住院需要、減低長者短時間內重覆入院及跟進長者離院後的復康,能夠有效紓緩公共醫療服務的壓力,更可以改善長者的健康。
         現時,長者因身體情況入院後,在病房得到即時的病情處理後,醫生會盡快安排長者出院,除非長者本身是住在老人院,否則,當長者出現後,便面對生活上的實際困難。例如:中風或跌倒骨折的長者,在完成治療後,需要靜養及多休息令身體更快復原,這些靜養其實並不需要在醫院進行,醫生理所當然安排長者出院以騰出床位接收其他需住院護理病人。但當長者回到居住的社區時,日常的生活起居可能要依靠親人鄰里或社會服務的幫助,而援助不足時,長者很快又會召喚救護車重入醫院,造成支援不足的長者不斷重覆住院的困局。

現有服務模式
        其實,政府已經得悉長者缺乏支援而又重覆入院的惡性循環,早於2008年已試行「離院長者綜合支援計劃」,設立跨專業的復康及家居照顧隊伍,於長者出院及康復初期提供過渡性照顧,如送飯、陪診、洗澡、健康監察、家居復康運動、家居改裝評估等,改善他們在社區的支援及減低他們再次入院的風險,此計劃更於2011年擴展至全港。

人手不足成服務限制
        然而,由於勞動力不足,專業醫護及家居照顧的人手緊張,導致很多此計劃內的支援服務未能滿足長者離院復康的需要,例如:送飯只可以於星期一至六提供、洗澡及家居復康運動一星期只有一次、輪候家居改裝評估須一個月以上、實際進行改裝工程更可能於兩個月後。針對現狀,我建議政府重新整合資源,由跨專業團隊支援長者復康,並成立外傭家居照顧隊提供適切的家居照顧。

建議服務模式
        跨專業團隊包含醫生、護士、社工、物理治療師、職業治療師、資深家居照顧員,提供復康評估及適切治療 (如洗傷口、換導尿管、藥物監察、上門緊急看診),監察復康進度,訂立過渡期 (1個月至3個月) 的家居照顧計劃,督導前線受過相關訓練的外傭提供家居照顧服務 (如處理合適飯餐、陪診、洗澡、換尿片、復康運動)。外傭統一由政府招聘、訓練、提供膳宿,實際工作及管理由各區的跨專業團隊負責督導支援,可到有需要的長者家中提供二十四小時輪值的家居照顧服務。跨專業團隊就是計劃中樞,負責監察及指揮外傭,人手需於社康護士服務、「離院長者綜合支援計劃」、醫管局的復康部門內整合。外傭專職照顧離院長者,可以累積相關經驗以提升服務水平,未來在人手寬裕的情況下,更可在地區開設工作坊,教導本地的照顧者及外傭照顧技巧,或提供上門實地指導。

結語
        長者醫療問題不是加派醫療券,叫他們到坊間尋求私人服務就可以解決,政府需有全盤策略,具針對性地處理問題。政府宜先在能力範圍內做到的事,加快進度,以換取空間討論整盤的醫療服務改革或單程證源頭減人等爭議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